大麦的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跟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
(一)、大麦代收割的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大麦代收割虽然在我国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但是长期以来被当作杂粮,对大麦代收割生产的重视程度要远小于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当前,我国大麦代收割产业面临着种植分布分散、产业化程度较低、成本及价格缺乏口碑竞争力、质量不稳定及良种化率低等多重严峻问题。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麦代收割生产的比较优点并不明显。因此,通过大麦代收割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情况,进而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来提高大麦农作物代收割生产技术效率,对于提高各种投入要素的利用,推进大麦代收割单产的提高,提升农户种植大麦代收割的比较收益,进而确认大麦代收割合理国内产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的还可以拓展经济效率理论在农业行业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已有关于农业经济效率的成果,具有确定的理论意义。
(1)通过对我国大麦代收割主产区大麦代收割生产的投入产出情况和农户大麦代收割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阐明我国主产区大麦代收割生产现状特别是农户大麦代收割生产的深层次特征事实,其结论可以为提高大麦代收割生产技术效率的政策设计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支持。
(2)通过分析我国大麦代收割生产的宏观特征与微观事实,对当前我国大麦代收割生产的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要素投入、成本收益等方面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其结论可以为大麦代收割种植户等大麦代收割产业链相关主体的决策提供确定的指导作用,也为将大麦代收割作为一种特色粮食作物纳入到当前正在推进中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二)、大麦代种植产业化经营发展滞后
大麦代种植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相脱节,缺乏有机结合,产业化发展滞后,影响市场竞争力。一,研究环节与加工环节脱节,使得培育出的新品种不符合企业的加工要求。二,生产环节与加工环节脱节,实地调研中发现,规模化的农场能够与麦芽等加工企业签订订单,保护大麦代种植稳定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大麦代种植生产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大麦代种植种植布局混乱,未能形成规模优点,混种混收,质量参差不齐,销售不稳定,收益较低,农户承受较大市场风险。三,麦芽加工与啤酒酿造环节脱节,我国麦芽加工的产能过剩,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自动化程度较低,大麦代种植通常没有通过良好的筛选和分级则直接进入生产,使得麦芽的质量较低,进而影响啤酒品质,与进货大麦代种植相比不具有竞争力。
四,产销严重脱节,组织化程度较低,企业与农户之间信息不通畅,需求主体难以取得稳定的原料,只能到本地以外购买,导致交易成本提高,农民又苦于无销路,得不到应有收益。很多地区缺少大麦代种植收购部门或主体,收购主体一般都是当地的个体户,收购方式主要为农户自己运送到收购点或者收购商上门收购,农技服务与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反映,种植主体与需求主体脱节,质量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中间商操纵市场,不断压低大麦代种植收购价格,农民只能被动接受较低的价格,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下降,不利于大麦代种植产业稳定发展。收购环节混乱,很多私人中间商任意收购销售种子,经过不同商贩反复倒卖,导致利润被多次分割,农户和企业的利润均下降,市场监管不利,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大麦代种植产量和品质。五,缺乏专门的信息部门,大麦代耕种对大麦代种植生产、流通和贸易等数据信息没有地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对市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对市场未来价格走势难以做出合理判断,经营风险加大。
大麦代种植具有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研究主体、种植主体、收购及储运主体、加工企业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保护大麦代种植品质与销售,在口碑市场上竞争优点不断提高。在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收购与储运以及质量监控等各环节进行产业化的运营,从科技、种植、收购、运输、加工到市场销售,产业链的各主体之间紧密结合,增强了大麦代种植产业的口碑竞争力。